1970年中国展现远程打击能力联合国立刻恢复中国五常席位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资讯动态 > 行业新闻

1970年中国展现远程打击能力联合国立刻恢复中国五常席位

2024-09-22 23:15:19
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,联合国没有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;1966年中国氢弹成功爆炸,联合国还是没有表示。

  1970年中国卫星发射成功,联合国立刻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,五大常任理事国。

  这是为什么?因为此刻中国才真正把“两弹一星”集全,才能召唤神龙,做到指东打西。

  其实早在美国两颗炸得日本哭爹叫娘,跪舔山姆大叔后,中国就开始通过种种渠道了解这种新型炸弹。

  在1949年建国后开始提出设想,广邀海外华人学者归国参与建设,但直到1955年1月15日,新中国才正式决心研制核武器。

  之所以这么难下决定,主要还是当时的国情太过艰难,真正的一穷二白、百废待兴,要啥没啥。

  不仅四万万同胞嗷嗷待哺,工业加工方面连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好,军工继承的不是清朝洋务派的遗产,就是侵华日军留下的战利品。

  所以1949年到1955年前3年,新中国主要精力花费在解决衣食住行的民生保障。

  1953年,新中国刚刚有点起色,朝鲜战争又爆发了,我们和美国大兵在朝鲜战场鏖战三个春秋,局面平分秋色。

  但实际是由于我们的装备和国内生产力差了国外好几代,前方人员受伤或死亡达到了几十万不说,后方不得不把大部分财政用在后勤保障上。

  天无绝人之路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正是这一场战争让我们从原本对中国严防死守的苏联人那里拿到156个援助项目。

  比如石化算156个大项中的一项,但展开和细分下去,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高达几十万项。

  这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两国之间转移全套工业体系的案例。

  这一波,我国是赚翻了,因为这些项目的价值是无法拿钱来衡量的,这就像后来我们拿着大把的美元却买不到美国的高新技术一样。

  然而我们一定要记住,苏联之所以同意如此援助中国的工业体系,是靠百万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拿命搏杀换回来的。

  1955年,援助项目刚开始,新中国就咬紧牙关、勒紧裤腰带将“两弹一星”提上日程,没有循序渐进,这又是为什么?

  这是因为生死存亡之际,已不能墨守成规,美国的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笼罩在新中国头上,三次险些触发。

  第一次是1950年。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暴击,被志愿军夺回了朝鲜东部被美军占领的所有地区,让华盛顿出现了退出这场战争的呼声。

  美军对此有多恨?从后来美国国内对这场战役的定义可见一斑,此战被选为美军经历的最艰苦且残酷,伤亡最大的战役,没有之一。

  我们国内因为志愿军也是伤亡惨重,且未达到战前全歼的既定目标,故而未被定义为完胜,在国内没有拿出来宣传。

  被打痛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在记者会上表示,美国在积极考虑使用的可行性,以应对目前的军事局势。

  麦克阿瑟闻讯后大受鼓舞,立刻制订了具体的核打击方案,要求向志愿军的空军基地和敏感地区投掷30到50颗,瘫痪中方整个作战系统。

  第二次是1953年。板门店谈判前,由于美军内部对于是否应该和谈的态度并不统一,所以和谈断断续续,搞得整个和谈犹如牛皮膏药是又臭又长。

  关键时刻,志愿军以战促和,发起全面进攻,能够说是把美国代表打回谈判桌上。

  因此美军极不服气,当时美国手里有11万中国战俘,而中国手里只有一万多的美国人。

  在双方谈到战俘交换,美国提出一对一交换战俘,中国希望双方打包交换,也就是不按数量来时,美国不答应了。

  中国也不让步,当时的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气急败坏,把核弹运到冲绳架起发射架,并在接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,嚣张地说:“随时准备对朝鲜和中国进行核打击。”

  第三次是在1954年。在朝鲜战场上没有讨到便宜的美国大牌,宣布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,签订军事同盟条约,还逼迫蒋介石独立。

  美国不敢和中国拼陆军,首先想到的又是,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眼见台湾被炸得鸡飞狗跳,急忙窜访台湾给予安慰。

  杜勒斯表示,美国将使用,保卫台湾,当时的美国军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厦门将是第二个广岛。”

  可以说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,美国凭借对中国肆意的核讹诈,核威胁就没停止过。

  虽然最终美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这些丧心病狂的计划,但中国面对蘑菇云的心理暗示,不得不防,国家不得不费劲费力搞三线建设,进行军工转移。

  所以即便在国家还处在半农社会,老百姓普遍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的阶段,毛主席也要集全国之力把“两弹一星”搞出来。

  第一个基础,从1953年起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全面铺开,从钢铁、煤炭、电力、石油、汽车、造船、飞机、生物制药等一个工业国家所一定要具有的所有产业,到苏联先进的P-2导弹实物和的草图。

  V2火箭是纳粹在二战中由韦恩赫·冯·布劳恩博士带领研制的第一枚大型火箭导弹,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。

  P-2导弹是苏联在V-2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地对地导弹Q,射程大约590公里。

  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导弹是P-12,P-2属于老旧产品,但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个宝,成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起步的关键。

  第二个基础,中国发现了铀矿,这是制造核武器的关键,没这个玩意儿就造不出。

  第三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各领域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回到国内,让中国有了科技理论的基础,攻克“两弹一星”这样的顶尖科技成为了可能。

  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其实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刻都是成立的,钱学森的归国让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
  1956年10月8日,在钱学森带领下,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,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导弹研究所。

  研究所共有一百多个研究人员,平均只有21岁,放在今天也就是个大学科研小组的规模,但在当时已经是国内难得的技术团队了。

  这些技术人员中,除了钱老,没有一个接触过导弹技术,更未见过实物,绝大多数甚至都还不知道来这里是研究什么的。

  理论知识解决了,接下来就是硬件。当时国家财政没有钱,拨给卫星运载火箭项目的经费非常少,完全是杯水车薪。

  没有实验大楼,为了省钱省地,研究人员把试验设备安装在单位的一个厕所隔出来的隔间,面积只有五平方米。

  那味道,尤其在夏天,我们的科研人员就是在这种“重口味”的情况下获取实验数据的。

  当时全国只有一台电子计算机,这么精贵的东西全国科研人员都在眼巴巴指望,计算任务排到了猴年马月。

  一条弹道计算,废寝忘食全天24小时不停也需耗时40多天才能算完,计算的草稿纸码得和人差不多高。

  用日本人留下的旧碉堡改成了试车台,没有吊车就把民国时代的绞车改制,没有燃料加压设备,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,这些全是“极限操作”。

  火箭试车需要防爆、防火、防毒,这些玩意儿都是专业装备,国内不生产,从苏联进口价格昂贵,研发人员只能把生死置之度外。

  由于科研仪器落后,通讯靠吼,天线测定靠手,为了能看见手势和方便观察,指挥所就建在仅仅距离发射架100米处。

  然后用十几个沙包垒成一圈作防护,也就是心理安慰了,真的一旦出事,就晓得这种防护是纸糊的。

  就是在这种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的拼搏下,1960年1月第一次发射失败,没打着火,重新排查。

  一个月后,1960年2月19日,中国第一枚完全自己设计制造的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。

  中国自己研制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,直径250 毫米,起飞重量190公斤,发射高度8公里,验证的意义大于实用意义。

  万事开头难,就在这枚火箭让中国的航天事业看到一丝曙光的时候,风云突变,先是中苏交恶,苏联撤走了在华的所有专家,把所有图纸和参数全部销毁,对羸弱的中国航天工业釜底抽薪。

  接着三年自然灾害接踵而至,经济影响空前绝后,所有国防尖端项目只能“缩短战线”、“精简阵容”。

  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按下暂停键,悄然退到一旁后,淡出视线。此刻国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,美苏两大国在太空领域你方唱罢我登场,争得头破血流。

  在美苏卫星频频升空,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脚印留痕迹的时候……中国这时在干嘛呢?

  1964年,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过去。同年6月,中国国产导弹“东风二号”发射成功,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。

  爆炸是一个里程碑,但依旧没有产生太大威慑力,因没有运载工具,就好比一个没有腿的健美冠军,只能在家对着镜子秀肌肉,再厉害也只能受困于家门。

  直到中国爆炸的6年后,1970年的4月24日,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“长征一号”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送入太空。

  随后,中国航空航天再接再厉,在钱学森的主持下,中国自己的载人航天——曙光1号载人飞船工程开始筹备。

  涉及全国80多个单位,400多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参与,就在大家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。

  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力量、研制经费、十年运动等,中国的载人航天来的快去的也快,在1975年再次宣布下马。

  此时开展航天航空本来是个好机会,但在那个“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”的年代,资本更愿意选择快的行业和模式。

  科技领域,由于自主研发投入大、回本慢且风险高,造成当时从上到下普遍觉得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。

  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联想集团的“倪柳之争”,也就是需要技术还是要市场,柳传志当年的选择没有错,最多只能说是眼界不够,因为这是当年大部分行业,大部分人的选择。

  最终造成了技术科学长期缺位,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之间出现断裂层的病根,结果就是现在我们正在恶补的航空发动机、光刻机和工业软件等诸多被“卡脖子”领域。

  时光荏苒如过隙白驹,弹指一挥,已经是17年之后了,载人飞船项目在1992年重新上马。

  从1956年到1992年,中间虽然经历了36年,但实际全力搞研发的时间也就10年左右。

  这种停滞造成中国航天80年代问题层出不穷,返回式1-01号、东方红2-01、东方红2-02、风云1-01号相继发射失败;

  1992年3月22日,长征2号E在发射澳星B1号时,在全国直播中翻车;

  同年底发射澳星B2的时候,火箭都顺利升空了,可是卫星分离出来后,莫名其妙地瞬间爆炸;

  1995年,发射“亚太二号”卫星时,火箭刚一升空就突然爆炸,星箭俱毁;

  1996年2月15日,长征-3B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2秒后,突然转成横向飞行,直接砸在山坡上;

  1996年的2·15事故是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,也是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。

  黄昏的地平线割断幸福、喜悦,爱情进入永夜。至暗之中,有的人走了,有的人来了又走,但幸好有那么一些人,一直在坚守,一直在燃烧自己,努力照亮星空,在青春写丰碑,用烈火铸春秋。

  这个世界用两种人,一种是睡醒了发现世界已经变化了的人,一种是是在他人沉睡的时候改变时间的人。

  中国航天工业就是后者,进入21世纪,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确定“三步走”战略之后,至死不渝的一路向西。

  第一步,掌握天地往返技术,我们先是用四次无人飞行任务验证后,发射了神舟五号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。

  第二步,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。利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,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、九号、十号交会对接,建成中国首个试验性空间实验室,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。

  问天已至,梦天不远,星空璀璨,长空落日。中国航天已经决战紫禁之巅,一剑孤城,天外飞仙。